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國王人馬

這個過年,依舊,還是得工作,得從除夕一直做到初三或初四,得二十四小時不睡的一直工作,中間當然有小睡一下,但不能睡太熟,萬一系統出了什麼事而我在睡覺,那就不好了。為了保持清醒,這幾天,我看了12部電影,真是瘋了,12部耶!哈!不過真的沒別的事好做了,總不能叫我複習統計學吧!

這12部電影,從不用動腦只要痴痴笑的電影到腦袋想到破都不懂到底在演什麼的電影,都有。我就想來談談,我看不太懂的這一部--國王人馬。

故事是在講一位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政治家--威利史塔克的故事,這個政治家是個鄉巴佬,但是對許多不公義的事情始終仗義執言,也是個十分忠誠基督徒,雖然他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常常引用聖經裡的話來發言,在他看似平凡的一切,有了聖經的加持,似乎許多事都變得『正確』。

他發現,當他試著要告訴人民,你們繳的稅都落入那些地方時,如果拿出來的是統計圖表,是數字,這樣的方式,是沒人會理會他的,所以他的演說發言越來越重口味,當他批判對手時,把對手比做猶大,把自己比做行使人民意志的正義使徒,可以把對手『Nail em up』,想想看,如果時空移到中古世紀,是不是有人就真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

當我看到這些,無論這個政治家有多麼雄心萬志,我怎麼也尊敬不了這個人。能怪這個政治家嗎?一點也不能,他試過了,他試著要告訴人民,要怎麼替自己爭服福利,要怎麼看穿政府是怎麼照顧人民,可是,他發現,這樣下去,他的群眾只會越來越少,這樣的結局,是誰的不對?這種事,真的好難去說誰不對,人民只有那種程度,政治家只有那種智慧,只能說,在那個當下,那樣的結局是必然的結果。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看看台灣,我們的人民、政府和許多政治家,有種似曾相識電影裡的氛圍。大多數的台灣人民對國家的建設,有些寄情在對國家獨立,有些首重經濟發展,人民想的各式千樣,至於政治家,或許先稱他們是政客會確切點,政治家這個稱呼,就讓歷史去評論吧!每個政客各懷打算,爭得你死我活!是啊,要成大事是得先經歷一翻爭鬥,但是,誰是真正能夠把國家帶出方向者?我卻看不出來,台灣真正的價值,我也看不出來,是我的智慧不夠?還是,我們根本是混亂一片?應該兩者都有吧!

關於這些種種,其實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當人民大腦是簡單的,那麼國家就有可能陷入類似的困境,猶太人說:『當外族要消滅我們時,記住,教育是唯一我們要保護的』。錢沒了,可以再賺;家沒了可以再建,但是如果教育死了,什麼都很難再得到!為什麼以色列可以是那麼tough的國家,為什麼猶太人可以是那麼堅強的民族,只要看人家懷抱著怎樣的價值,就知道!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K書高手東京奮鬥記

時常覺得,人需要外力幫助我們回到現實、鼓勵我們或是帶我們離開一下這個世界,讀書,好像有些時候,為的就是這些原因。

買這本書,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很尊敬日本人處事認真不苟且的態度,這也是自己一直在要求自己要做到的,看這本書或許可以了解日本的高等教育是如何進行?做學問/研究需要如何自我要求?台灣跟日本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什麼差別?

另一方面是研究所已經讀了一個學期,工作和課業兩頭燒,有時真的覺得很累,看看別人研究所是怎麼讀的,別人對自己的研究有著怎樣的熱情,這是好的。

作者呂宗昕,是台大教授,他寫了一系列以『K書』為主題的書,像是考試高手、解題高手、時間管理高手...等等,然後他把心力慢慢的延伸到心靈勵志上,可以見得他的用心,當他把讀書的功夫都傳授出去後,再來就希望讀者可以了解他這些功夫的心法,這樣的轉折一改我剛開始看到『K書』系列書的反感。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種主題的書,會很排斥,因為覺得這好像有點在教導尚未出世的學生讀書的速成法,這樣好嗎?我不知道,只是不太喜歡這樣,也或許我沒有去了解這些速成法,所以片面主觀的認為:速成=不好,如果有時間,我會再去讀讀作者其他作品,這個問題才會有結論。

這本書裡點出了很多台灣人跟日本人的差異,作者就提到了,他剛到東京工大時,有一回,學長請他模擬實驗,實驗的目的在於希望取得純度很高的化學合成物,實驗後的合成物經過學長的檢驗,發現純度跟學長做出來的實在差太多,學長問他:『你到底怎麼做出這樣的實驗?而且純度一次比一次差。』他看著學長鐵青的臉,學長要求他重複實驗,他就在學長的監視下進行實驗,當他執行好第一次實驗要進入第二次實驗時,學長發現作者,實驗使用的燒杯居然隨便用水沖一下就要開始第二次實驗,學長要他好好的把燒杯洗乾淨才能繼續,作者用清潔劑沾滿了燒杯,然後拿著鋼絨用力的刷燒杯,當他認為洗好時,學長拿起燒杯在燈光照射下檢查,看到燒杯上佈著一條一條的五彩花痕,學長要作者重洗,就一直這樣不斷的重洗,燒杯始終洗不乾淨,最後學長捲起袖子洗一次給作者看,學長在燒杯上倒了清潔劑,然後清洗內側底部、燒杯壁內側四周,連燒杯外側底部及燒杯壁外側都認真的洗,隨後沖水,就這樣重覆了三次,然後再換菜瓜布以較輕柔的方式搓洗燒杯每個角落,當燒杯『看起來』已經乾淨時,作者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學長拿起一隻試管的蒸餾水,澆灑整個燒杯,這樣才算是洗好一只燒杯。作者依樣畫葫蘆把燒杯拿在燈光下看,發現一條一條的五彩花痕都不見了,原來燒杯要這麼洗!

和作者一樣,被洗燒杯這樣認真的態度感動了,後來作者好奇的問學長,為什麼最後要用蒸餾水澆灑整個燒杯,學長告訴他,因為自來水裡有許多礦物質和各式離子,這些不純物在燒杯乾燥後,會殘留在燒杯裡,所以必須用蒸餾水沖洗以去除不純物及離子。唯有這樣,實驗所得的合成物才不會被雜質污染,簡單的一個洗燒杯動作,裡頭藏著許多細心和智慧,不是嗎?這就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的態度,不論做任何事,這也是一直要求自己要認真學習的,我不聰明,沒法發現簡單事物裡的智慧,但是,可以細心的去觀察別人是怎麼發現智慧的,然後我可以學著做,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變得聰明有智慧點...哈!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

大約是在半年前買這本書的,會買它,其實有點莫名其妙,可能是因為那時上IR的課被數學搞瘋了,所以『不用數字』這四個字映入眼簾直接被大腦認同,好,不用數字是嗎?那就買啦,有時間再看看質性研究到底怎麼做。真的開始讀它是因為我的幾個好朋友,他們打算做個案分析,跟質性研究好像有那麼一點點關係,所以出於雞婆個性,才開始啃這本書。

在管理學術的研究領域裡大致分成量化學派(實證學派)和質化學派(詮釋學派),前者強調數據、變數要跑統計然後最好可以建立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或是模式;後者強調研究事件的觀察、記錄、分析、辯證最後希望提出一個全新視野的觀點去看待許多習以為常的事。而後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就會牽涉到,在事件發生的時間軸上,怎麼搭配一個視野角度好的眼鏡,把事件看得更清楚,這裡就牽扯到許多哲學觀還有理論觀點。

我認為質性研究很好玩的地方在於,可以做田野調查,或許是作者把書寫的生動活潑,所以每當看到他在描述一個個案的時候,自己也會試著順著他的文字去判斷這個個案如果依照事先論文定義好的理論(眼鏡)去看待,會得出什麼結果,也試著問這篇論文問題,這是在讀這本書的樂趣。

撇開這些研究方法論不談,訓練自己深度思考力這件事就是十分迷人的修煉了,舉個例子,每當打開電視看著五花八門的新聞,有時,真的不由得的擔心,這些記者報導這些事件,在大眾的眼裡看來,會不會引起質疑?如果不會,那看電視的人們,就容易成了被媒體操控的魁儡,我就時常看著電視不斷提問題,有時囉嗦到弟弟都受不了,我們就時常掉入到在『不疑處』不疑,然後許多不疑組合起來就變成一個恐怖的誤會。

以一位研究生來說,吸收書裡做研究的思維是件很享受的事,因為這位作者十分用心的告訴讀者他的心得,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個質性研究學者,那麼要花費的力氣可是很大的,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多年才有可能寫出一篇優秀的質性研究,能做出優秀的作品是很棒的事,但是最重要的應該是鍊就出深度思考力的大腦,這才是最大最大的收獲。

Friday, February 02, 2007

閒談

有時真不得不相信命運這事,在20歲之前的生命,看到書,我第一個反應是,可以拿來墊便當,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領略到書之於人生的意義,進而把自己跟書就這麼緊緊綁在一起,也因為這樣,有時似乎也體會浮士德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以換取全世界的知識,我沒有這般企圖壯志,但是如果可以,要是能無拘無束的讀書,那會有多好?

今天在博客來看到一本書-- 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有段吸引人的內容:
.圖書館裡總是安靜無聲嗎?豎起耳朵你會發現,翻書聲、打字聲、腳步聲,聲聲入耳!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適合在圖書館裡讀書的服裝又是什麼?
.買書的慾望永無窮盡,藏書的空間永遠不夠!你知道理想的藏書數量也有公式嗎?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讀書可以改變的豈只是命運!
.想看的書總是先被別人借走,圖書館裡也有莫非定律!?

又道:
2005年2月11日(大年初三)(星期五,天氣陰多於晴)
早起出門,揹著書包上圖書館。

今天,無意中在圖書館書架上一本薄薄的小書裡看到一句話。一本名為《羅蘭巴特之於閱讀》的書。一位年輕學者重點整理了羅蘭巴特對於閱讀的一些論述,講他有意在作品、作者之外,另立一套以讀者閱讀為基準點的文學批評進路,可惜天不假年。

至於眼前這本書,前面跳過,中間跳過,書的最後一段是這麼寫的:

「一九七九年,羅蘭‧巴特過世前幾個月,在花神咖啡館讀著巴斯卡《思想錄》。他『看著書,時時抬頭,於其中不無所得』。巴斯卡在〈紛雜〉一章中寫道:『神學是一種科學,但這其中同時還含有多少種科學啊!人是從屬的,但要是把他細分,那會是頭、是心、是胃、是所有的血管、每根血管、每個部分的血管、是血、是血的脾性?一座城市,一處鄉下,從遠處看,就是一座城市、一處鄉下,但靠近一點看,是屋子、樹木、屋瓦、樹葉、草地、螞蟻、螞蟻的腳,永無窮盡。所有這些盡囊括在「鄉下」之名中。』想必,羅蘭‧巴特也讀到了這一段,也許在他思考閱讀是永無止境之物時,他也會這般沉思:『閱讀始於何處?止於何方?我們能夠賦予這文字產物一種結構嗎?要回答以下這個問題,再多的學養也不嫌多:閱讀是由多種條件決定的一個現象,其中包含了多層次的不同描述。閱讀,永遠不會有止息。』什麼也不能止息閱讀──就算一本書到了尾也不能。」

這句話真該放在圖書館出入口,但不知會鼓勵了讀者,或是嚇跑了讀者?


看了這些真的會心一笑,是啊,如果閱讀就像呼吸,那麼就問自己,呼吸始於何?止於何?始於生,止於死,是嗎?那麼閱讀之於我就像這樣。

這幾天跟朋友聊到禪,聊得面紅耳赤,聊得氣憤填膺,朋友說:『Don't Know,don't think!』,我回:『那麼是指人類空有大腦但是不用運作它,是嗎?那我們就當動物就好了,何以為人?』,她笑我的氣憤,這幾天我也靜心想來,這世界窮盡的知識,真的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嗎?我知道我面臨一個需要用心體會的衝突了,但我知道追求真理的道路有很多,聰明有智慧的,知道道就在那裡,愚昧不智的,或許需要探訪這世界的枝枝節節後,才知道,『啊!原來道在那!』,我想,我是後者!或許會多花很多時間,或許需要幾輩子,但是之於永恆,這一點生命、輩子,算得什麼呢?

哈...